黄楠森

黄楠森,1921年生,四川省富顺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曾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哲学的足迹》、《人学的足迹》、《黄楠森自选集》、《哲学的科学化》、《〈哲学笔记〉注释》(主编)、《问题中的哲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主编)、《列宁传》(合著)、《人学词典》(主编)、《哲学概念辨析辞典》(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主编)、《人学原理》(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主编)、《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主编)、《哲学的科学之路》、《人学原理》(合著)。

黄楠森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是西方哲学,1950年以后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30年是作者理论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作者研究工作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本书所选的两篇文章可以代表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哲学体系的基本倾向。

本书选取了黄楠森《〈哲学笔记〉与辩证法》中的第2章《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体系》和《哲学的科学之路》中的《马克思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两个文本。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体系》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提出的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建构的思想并作了一定的发挥,同时也涉及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观点。文章把列宁提出的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论断理解为一门科学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门科学的一致,即认为唯物辩证法既是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又是认识规律的科学(认识论)和思维规律的科学(逻辑学)。作者从这里引申出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对象(世界整体及其规律)、内容(对象的反映)和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的原理体系)的观点。作者用这个观点解读列宁提出的辩证法要素十六条,根据列宁原稿对十六条进行了新的安排,使之成为具有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这种解读方式与苏联著名哲学家凯德洛夫的观点不谋而合。作者还把这十六条加以扩充,成为一个36对范畴的体系草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作者的观点有所变化,但基本思路无变化。

在《马克思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中,作者针对只承认马克思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否认他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流行观点,论证了马克思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传统观点。作者追溯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所走过的道路,认为他们最初曾经是黑格尔主义的唯心主义者,后来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抛弃了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这时他们的唯物主义是不是反辩证法的旧唯物主义呢?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对辩证法一直是坚持的。作者认为他们当时虽然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但作为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前提的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是在潜在地自发地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因此在他们的思想发展中,先主要由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后主要由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作者还引用了大量材料来证明,马克思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承认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运动的辩证法观点都是十分鲜明的。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